张永和:阅读建筑=知识+技能+经验,然后建立起习惯
给每位同学的建议,出去看建筑,看作品的时候,除了看建筑本身,还要关注结构的做法、结构的体系,思考它是怎么传递信息的。阅读建筑和阅读书籍是两种很不同的智力活动,一定要分得很开。阅读建筑=知识+技能+经验,然后建立起习惯。
——张永和
时间:2016年5月7日
地点:上海
项目: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“建筑之名”设计展
我不止一次问学生“建筑是什么的”,但是学生答不出。学生认为建筑是复杂的,说不出来。当然,你可以保留这种复杂性。比如我认为建筑师就是盖房子,房子盖好是不容易的。以画家来举例,画画儿的人有他们固有的工具,不同风格的画需要不同的工具和颜料,文艺复兴早期的时候用的是自然颜料,现在用的是化学颜料去调专门的稀料。油画儿打底的这层石膏灰也是有若干选择。所以,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个画家说会画画儿却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,这是不可能成立的。反观建筑师,有些人并不懂材料,对砖头、木板、玻璃、结构、建造、设绘这些都没兴趣。那你当什么建筑师啊?就甭当了,因为你根本没有建筑师的一年级的知识。 因为我也在学校里,我知道你们的学习恰恰这些东西几乎没有,或者有你也不好好学。
结构并不见得是一个特殊的,一个复杂的。结构和玻璃壳子的关系,有一个很重要的点,里边有很多智慧。在这不一一的讲,就讲两个房子的比较: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和约翰逊的玻璃房子。
约翰逊,他实际上是去看过密斯的房子,看过后很受启发,他看了之后回家自己也招呼了一个,盖了一个。他大概画了图,可是,在建造方面显然没有注意密斯的是怎么盖的,自己也不太在意的。后来我了解一些情况,他对施工根本不太感兴趣,工地也不去的,是极端宽容的一建筑师。美国工人也会干错,干错了,他也就哈哈一笑,就这样吧,反正他也没讲明白。
其实简单具体的说钢柱子,这个钢柱子的关系是要明确的,不明确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。密斯在这方面的处理是脱开的,都在外边,完全脱开了。玻璃在直线上走没问题,转角更没问题,都没问题。而约翰逊用的是工字钢截面,它是方向性的,到了转角的地方就转不过去了。尽管约翰逊的玻璃房子在空间组织、构造上是存在问题,但在当时的年代这栋建筑有它历史的意义。它的出现,改变了一个生活方式。
玻璃房子特别有意思的一点,它是个开放式的空间。我现在还不知道是谁说一定要这么做,我想密斯当时做的时候,可能并不是非常有意地说玻璃房子一定是开放的。他可能很长时间都在讲透明性的问题,就像他在老年时间常讲universal space。于是,通用空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话题了,这和透明性的关系就没那么紧密了。可是他当时考虑的应该是一个没有墙的房子,但是空间是划分的。所以他有一个次要空间是两个洗手间在设备间,是一个特别关键的一组小空间,因为有了这一组小空间就把后边的厨房圈出来了。此外,他在另一个地方设计了壁橱,壁橱大概有一米八左右,壁橱后边的区域是卧室。他的这几个元素几乎没有阻挡空间,空间就划分了。我因为工作关系,认识住在里边的人,住在里边的工作人员有了小孩子,一家都在里面住,还可以。
约翰逊的情况就不一样了,他房子内有一个实的圆筒,圆筒一面是洗手间,另一面是壁炉。这个旁边有一个和密斯完全一样高的壁橱,等于圆筒壁橱靠近建筑边缘。所以就没起到组织空间的作用。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难受。实际上人们是无法在这栋住宅里较正常生活。它的功能仅体现在办公会议。甚至连厨房也没法用,这个厨房不是一个服务空间,它与其他空间是连在一起的,没法做饭,只能叫外卖。如果看两个房子的平面图,因为结构问题,你都能从中发现不一样。总结一下,不管是结构、空间、材料,有一个层次上是比较大胆创新往前推的,可是还有一个层次呢,因为我实在是不明白, 每次看都感叹比人家差远了,看约翰逊的还有点安慰。哦,还有人做这么差,所以还有点希望。我认为第一个结构很重要,第二个,结构、材料、空间都有一个很细的很微妙的一层东西也是存在的很重要的东西。
结构常常是和材料紧密的绑在一起的,在中国如果不矫情的话造价一个地区的最基本的、最常用的建造方式,就是混凝土。如果你永远不愿意用,你就不能做出这样的结构。再说一些更基本的,使用要有空间,中国的大学里面学生们都太“循规蹈矩”了,老师说让设计10平米的洗手间,学生就按要求设计,让设计一个八十三平米的洗手间也不曾怀疑,不与他讨论。因为,使用的问题,使用空间的关系,没有变成一个学术问题在大学里面讨论,最后又会被归为消极空间。老师老是开玩笑说三室一厅是消极使用,消极使用就被认为是一个固定的形式,做到了就是住宅,做不到可能心里还特别的不安等等。
我喜欢一个建筑师Sverr Fehn,他是挪威建筑师,他在威尼斯双年展盖了一个北欧馆。他的建筑我看过一些图,去过若干次现场,但我也没有完全弄懂它是什么结构。混凝土结构,每根梁后面大概是5-6公分厚,60-70公分的高度,分为两个组两个方向。点这么薄的混凝土浇起来可是不容易,从受力情况上看,我猜他用的是钢筋。五六公分的表面并没有多光滑多细致,也不会有人说:“哎呦,那都露筋了!”。
现在日本的设计师在中国的消极影响非常大的,就是表面光,我们现在很多都想向日本学,什么都要精致,其实精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。以巴西建筑举例,这个国家有很多混凝土结构的建筑,粗糙的建筑,那跑浆跑的跟泉水似的,可是那建筑甭提多棒了。它设计的好,不是施工的好,甚至施工比中国还粗糙,更提不上精致。所以精致不是在表面上,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,其实就是咱们还没有学会呢,看都看不会。
当我有一天看懂了,我一定是对建筑的诗意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
-END-
编辑/Monster 图片/网络
“世界之旅”成立于1999年,拥有国家特许经营出入境资质 ,是全国唯一的建筑、规划专业国际旅行社。
▼
长按下方二维码,关注世界之旅